• 為未來社會培育良好公民。以「孝、悌、忠、信」四德為校訓,致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得到均衡發展。
  • 重視教師的專業培訓
  • 重視與家長聯繫,誘發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香港政府夜學院漢文師範科、香港漢文師範日校、香港漢文女子師範日校、大埔漢文師範學校均是香港最早的師資訓練學校,在香港的教育發展史上有其特別的歷史價值。她們的畢業生於一九二八年共同組成了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以「興學育材 服務教育」為宗旨,實為香港最早期和第一個具規模的教師組織。

漢師同學會成立之初,開辦小學目的是為救濟失學兒童,並為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提供教學實習的地方,更得到當時政府的教育司及社會首長全力支持。漢師同學會全盛時期,除了開辦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學校外,亦有兩所屬校,即梁端卿小學和陶秀小學,以及三所夜校和幼稚園,每年學生人數超過四千人,見證了香港的教育發展史,畢業生/校友中人才輩出,對教育兒童貢獻良多。

六十年過去,隨著社會的變遷,漢師的各屬校亦因舊區重建和政府當局推行的教育改革政策等原因而停止辦學,現由幼稚園繼續肩負起為本港興學育才的使命。近年,漢師同學會亦致力於內地的捐建學校助學事務,先後在廣東省懷集縣、廣西省防城港巿和湖南省湘潭縣捐建小學,並成立了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助學基金,對內地有需要學童進行資助。

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更是一所兼負培育教育工作者的機構。漢師先賢聖哲們對教育的使命感及對培訓師資的熱誠,使漢師在香港教育史上擔當着一個重要的角色,為香港作育不少英才。漢師的教育精神,將會在漢師董事局的努力帶領下得以傳承,繼續教育下一代的神聖任務,把教育的火炬,薪火相傳,發光發亮。

歷屆校監芳名
蘇若蕙  (1946 - 1959)   義務
梁端卿  (1959 - 1961)
莫儉傅  (1961 - 1966)
陳本照  (1966 - 1967)
張枝繁  (1967 - 1974)
鄭和益  (1974 - 1986)


黃子忠  (1987 - 2000)
甘建中  (2000 - 2005)
梁永義  (2005 - 2012)
區伯權  (2012 - 2018)
趙其琨  (現任)

*由於年月久遠,故上述表列可能有少許偏差